
千两茶系黑茶茶类中的一个品种,创制于湖南省安化县江南一带。
千两茶的创制流传着两种说法,一说是清道光初年,一张姓晋商与安化黄沙坪的制茶师傅经数年的反复研制而成;二说是安化资江边一刘姓人研制而成,成为家族秘艺,从不外传,只传嫡子,不传女。尽管说法不一,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,千两茶的制作工艺技术只为刘姓家族嫡传。
据考证,我国边销茶在先,黑茶在后。
边茶生产始于四川,继之湖南。湖南黑茶主产安化,安化黑茶生产起源于苞芷园,经营始于桥口,后来桥口成为安化江南最大的茶叶集散地。安化黑茶创制于明代前期,系参照四川乌茶加工方法,加以改进而成。
安化黑茶于明万历二十二年(1595年)被朝廷指定为官茶。由于安化黑茶制法与四川黑茶制法不同,工艺独特,制成的黑茶外形条索肥壮,色泽黑润,汤如琥珀,香味醇厚,质优价廉,西北茶商纷纷前往安化采办,而逐渐取代汉、川黑茶,成为主销西北的边销官茶。
千两茶,始创于清道光年间(1821~1850年)的湖南省安化县江南一带。
清道光元年(1821年)之前,陕西商人到湖南安化采购黑茶,为骡马运输方便,减少茶包体积,节约运输费用,将采购的散装黑茶踩压成包运回陕西。当时,这种踩压成包的黑茶叫“澧河茶”。后来,陕西茶商又对茶包作了改进,将重量100两散黑茶踩压捆绑成圆柱形的“百两茶”。
清同治年间(1862~1874年),晋商“三和公”茶号,又在“百两茶”的基础上将茶叶重量增加至1000两,采用大长竹篾篓将黑毛茶踩压捆绑成圆柱形的“千两茶”。以后,在选料上更加严格,选用的是安化高家溪、马家溪的优质散黑茶为原料;在外观上,将散茶筑成圆柱形,柱长五尺(1.665米),柱围1.7尺(0.56米);在外包装上,采用三层包装之茶质更优又卫生,又使外观更美;在加工工艺上,更注重踩压技术与功夫,将茶踩压得更紧密。
千两茶,又分为“祁州卷”与“绛州卷”。
祁州卷为山西祁县、榆次等地的茶商经营,每卷(支)重1000两,产量较多。绛州卷为绛州茶商经营,每卷重1100两,产量较少。千两茶,还分为本号和副号。本号茶卷以全白梗黑茶制成,每卷长五尺(1.665米),卷围1.7尺(0.56米);副号茶卷由茶白梗黑茶拼制,每卷长五尺,卷围长1.8尺(0.60米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