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茶宴又称茶会,是以茶代酒作宴,宴请款待宾客之举。茶宴始于南北朝,兴于唐代,盛于宋代。早在三国时代(公元220—280年),我国就有“密赐茶以当酒”之说,即以茶待客。这种形式可能就是茶宴或茶会的前身。
“茶宴”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山谦之的《吴兴记》一书,其中指到“每岁吴兴、毗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”。到了唐代,茶宴已纪正式化。
唐代“大历十才子”之一的钱起在《与赵莒茶宴》中写道“竹下忘言对紫茶,全胜羽客醉流霞。尘心洗尽兴难尽,一树蝉声片影斜。”反映了唐代茶宴与会者代酒欢宴的感慨之情。
其中湖州和常州交界处的顾渚山茶宴规模最大,最为有名。当时,湖州的紫笋茶和常州的阳羡茶均已被列为贡茶,每年早春采茶时节,两州太守都要在顾渚山举行隆重的茶宴,邀请名流专家共同品尝和审评贡茶,并可领略优美的环境和精美的茶具。
这种茶宴历代不绝,到了宋代,随着茶叶产区的扩大和制茶方法的革新,茶宴之风更为盛行。
江南盛产好茶,茶宴也始于江南。七月,正好是江南新茶上市的季节,这个季节的江南,空气里满是茶的香气。
喝茶,沪语里讲起来是“吃茶”,一个“吃”字暗藏玄机,用茶入菜,茶宴由此而来。